南部县简介

2020-10-1 03:36| 发布者: nbljzx| 查看: 268534| 评论: 0|来自: 南部县人民政府

摘要:    县城南隆镇地处南部县中部、嘉陵江西岸,曾为嘉陵江沿岸重要码头之一。梁武帝天监二年(503年)立县,治所南隆镇。当时阆中置隆州,此地处隆州之南,故名“南隆”。南隆古镇,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。   ...

    县城南隆镇地处南部县中部、嘉陵江西岸,曾为嘉陵江沿岸重要码头之一。梁武帝天监二年(503年)立县,治所南隆镇。当时阆中置隆州,此地处隆州之南,故名“南隆”。南隆古镇,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。

    南隆镇的具体位置,曾历经变迁,尤以宋元之交为甚。绍定四年(1231年)八月,蒙古入侵南宋,一路打到西水县(今保城乡),为了抵御蒙军侵扰,淳祐二年(1242年),县治所迁徙到跨鳌山(今塔子山)。明太祖洪武四年(1371年),知县汪允铭因跨鳌山地盘狭小,不利于县城发展,遂将治所迁回原址,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县城,县衙就设在今县政府驻地,当时城周无城墙。明宪宗成化二年(1466年),知县蒋矩才沿今乐群路、炮台路、西桥巷、水巷子“树木为栅,垒石为门”。明孝宗弘治年间(1488—1505年),知县陈伯龄始用土石筑墙并开城门4道:东“蓬莱门”,南“跨鳌门”,西“状元门”,北“阆苑门”。明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,知县童福重修城墙,树鼓楼,立四关:东“迎旭门”,南“临江门”,西“神武门”,北“拱辰门”。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19),知县饶一中加固石墙,高6米,又在城墙上修了垣垛。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正街北端建有彩色木质骑街牌坊,上书“南隆古治”,系邑人工部尚书李先复奉诏题刻,足见南隆在当时的地位。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,知县查淳另取四门为东“承煦”,南“迎熏”,西“延爽”,北“瞻极”,以状元溪为护城河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川军旅长兼县知事李炜如驻南部,为使街道畅通,遂拆去城墙,毁掉城门,并建修了新后街。


   南部城内街坊,有南正、南中、东街、西街四条,有德星、状元、孝廉、文魁、恩荣、四桂等12坊。南正即今正街,南中即今广庙街,西街从狮子拐到天主堂处,又叫顺城街,东街与今名及地理位置同。坊即小巷,现多已变迁,修了高楼,无迹可寻。


    由于状元溪蜿蜒流经县城,致使道路阻塞,交通不便,因而南部各朝各代陆续在县城内建筑了桥梁。


    东门桥原名探花桥,是为纪念邑人冯翼于明永乐四年(1406年)探花及第而建。南门桥建于明孝宗弘治年间(1488-1505年),后被溪洪冲圮(倒塌),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重建。西门桥又名三元桥,是明代知县陈百龄为纪念邑人陈尧叟、陈尧咨、马涓三状元而建。状元桥位于西门外,北宋元祐六年(1091年)马涓状元及第,回乡省亲,时值溪水暴涨,县人架木为桥以相迎,后建成石桥。


    诸桥的修建,为拓展街道创造了条件,至清末县城街道增至十余条。最热闹的街道是“狮子拐”,它位于东街、南街、正街、西街交叉处,此处原有一石坊,坊前有对石狮。


   近年来,南部县以建设川东北新型中等城市、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,努力从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、改善人居环境入手,充分发挥区域特色,打造个性化、人性化精品桂花城。县城地处国道212线(兰州─重庆),省道101线(成都─南江)、204线(南部─渠县)和正动工修建的兰渝铁路((兰州—重庆)、南广高速(南充—广元)、成南高速(成都—南部)、巴南高速(巴中—南部)的交汇处,与成都、重庆三点连线呈等边三角形。目前县城面积30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1万,已成为“全国生态县”、“国家卫生县城”、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、“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”和“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县”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顶部qrcode底部
关注官方公众号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