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部县自然资源

2020-10-24 03:41| 发布者: nbljzx| 查看: 313811| 评论: 0|来自: 南部县人民政府

摘要: 南部县以丘陵山地为主,自然环境优美,山川秀丽,气候温和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物种多样,有较为丰富的砂金、石油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。     地质县境属新华夏体系,四川沉降带,处于川中台拱龙女寺 ...

 南部县以丘陵山地为主,自然环境优美,山川秀丽,气候温和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土地肥沃,物种多样,有较为丰富的砂金、石油、天然气等矿产资源。


      地质 县境属新华夏体系,四川沉降带,处于川中台拱龙女寺穹窿之北缘,梓潼之东南翼,岩层似水平层状,四川盆地典型的中台山半环状构造居于本境,为旋扭构造发育区,构造多呈弧形,以褶曲为主,形态单—,断层罕见,倾角在5度以下,构成了本县的旋扭构造体系。本境地震烈度不大于六,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破坏性地震的记载。


      县境分布在川北台陷和川中台拱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所在区域里,属华夏古陆的一部分,为内陆河湖相沉积碎屑岩系,相变甚大,岩性亦不稳定,区域地质构造简单,褶皱干缓,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中统遂宁组;上统蓬莱镇组及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;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等几种类型。地层岩性有侏罗系中统遂宁组地层、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地层、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地层、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四种。


      地貌 县境内丘陵起伏,西北高、东南低。嘉陵江由正北向东南贯穿境内,东岸属大巴山余脉;西岸属剑门山余脉,有西河蜿蜒径流。县内最高点为西北端西河乡的龙尾山,主峰海拔826米;最低点是东南端王家镇境内西河与嘉陵江的汇合口,海拔298米。县境西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0-650米之间,相对高差200-300米;中部及东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400-550米,相对高差100-150米。东南部海拔高度一般在300-400之间,相对高差50-100米。嘉陵江和西河两岸多冲积小平原。


      南部地貌因受水系切割,多呈条树枝状山型,受风化侵蚀较强的大坪——永红一线,山顶多呈台状方山地貌;花罐——宏观,碑院——五灵一线,山顶多呈圆锥状,台地呈条带状;伏虎——王家一线,山顶多呈馒头状或平顶山梁,这一线地形平缓,沟谷宽坦。嘉陵江、西河沿岸分布着少量的冲积坝和台地,其地势低洼平坦。嘉陵江为本县主体水系,西河为本县最长的河流与柴井河分别在嘉陵江上游汇合,西河上的支流(菜籽河、宝马河、兴隆河、紫岩河、观音河、西紫河、东溪等)分别在西、中、东平行排列,由西南向东南而流。


      县境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平坝、台地、低丘、高丘、低山、水域六个基本类型。


      气候 南部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。由于秦岭、大巴山脉形成天然屏障,北方冷空气不易入境。所以境内气候温和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但四季分明,季风显著,雨量充沛,日照偏少,但四季分明。一般特征是:春早,回暖不稳,少雨,常有春旱;夏热,雨水集中,分布不均,常是旱涝交替;秋短,降温快,绵雨显著,一般主涝;冬干少雨,气候较暖,越冬作物一般不停止生长,少受冻害。 


      大气温度 南部县年平均气温为17℃。年极值最高气温39.9℃,出现在1972年8月13日。年极值最低气温-5℃,出现在1975年12月15日。境内各地均温也不一样,一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。西北大坪区最低。为16.3℃;东南王家区最高,为17.5℃,两地相差1.2℃。


      太阳辐射与日照 本县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87740.8卡。一年中,8月最大,为12292卡;12月最小为2997卡。太阳直接辐射占霸辐射的41%,散射辐射的59%。作用于生理的辐射量,约占总辐射量的一半。

      县内根据乔唐氏日照计测定,1959-1989年年均光照数为1354.9小时。最多是1978年,为1720.4小时;最少是1982年,为1015.6小时。最多和最少相差704.8小时,累年各月光照时数8月最多,208.4小时;2月最少,59.5小时。


      大气降水 月季降水特点:南部常年降水量为997.6毫米,上半年降水量逐月缓增,下半年逐月减少,各月、季降水有显著区别。


      降水日数 常年大于0.1毫米的降雨日数,平均为133.3天。其中以9月最多,平均15.7天;1月和12月最少,平均为6.8天。年际降水变化:历年降水量,年际相差甚大。年雨量分布:县内各地年降雨量分布情况是:东南多,西北少。从东南向北递减,东南王家区为1019毫米。1967年多至1324.9毫米,1962年最少也有796.2毫米;西北部大坪区降雨量为846.2毫米。1980年最大也只有1021毫米。1962年最小只有654.2毫米。大桥区为全县少雨中心,年降雨量为829.2毫米。1878年仅499.7毫米。


      空气湿度 本县常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一般在75~84%,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%。本县气象站从1963年开始用小型蒸发器测定4-8月蒸发量较大,均在100毫米以上,其余月份均在100毫米以下,全年1059.8毫米。但小型蒸发器测定的数值与空间大地蒸发的实际数有一定的误差。水面蒸发量仅有小型蒸发器的70%,而陆面蒸发量只有水面蒸发量的75%。


      大气压与风 本县大气压月平均人气压为972.1百帕。从历年各月看,12月最高,7月最低。


      风向风速 春天主北风,次为东北偏北风;夏天主西北偏北风,次为北风;秋天主北风,次为西北偏北风;冬天风向较乱,有西北风、北风、东北风、西北偏北风。全县最多风向为北风。年平均风速最大在5月,为1.7米/秒;最小在12月和1月,为1米/秒。大风风速不超过15米/秒,多出现在4月或5月。


      水系 县境西南部有6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属涪江水系,东面有1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属屈渠汇水系,其余大面积均属嘉陵江水系。嘉陵江在县境内流长78公里(据航测图读数,下同),西河是嘉陵江右岸主要支流,全长303公里,县境内流长188.6公里,于王家镇汇入嘉陵江。有33条小支流汇入西河,其中有宝马河、柳树河、菜籽河、老观河、大桥河、宿岸河、梅家河、紫岩河、来龙井河等9条较大的支流。嘉陵江右岸有9条小支流汇入嘉陵江;左岸有8条小支流汇入嘉陵江,其中有长滩河、柴井河、三清河、小回溪为较大支流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4条干支流。


      嘉陵江南部段: 长78公里,宽130—430米,流域面积71483平方公里。境内落差32.5米。多年平均流量793.15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西河: 嘉陵江右岸一级支流,流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,全长303公里,境内流长188.6公里,升钟水库大坝以下132.6公里,于王家镇汇入嘉陵江,多年平均流量29.66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宝马河: 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541.6平方公里,河长81.9公里,县境内河长34.9公里,于定水镇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4.56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宿岸河: 嘉陵江右岸三级支流,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,河长20公里,于建兴乡入宝马河。多年平均流量0.508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菜籽河 :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243.76平方公里,河长4l公里,由双佛经升钟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1.924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柳树河 :嘉陵江右岸三级支流,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,河长15公里,由柳驿乡入菜籽河。多年平均流量0.513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老观河: 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189平方公里,河长30公里,大河至兴盛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1.60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大桥河: 嘉陵江右岸三级支流,流域面积71.4平方公里,河长22.5公里,由石泉经大桥入老观河。多年平均流量0.60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紫岩河: 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192.76平方公里,河长43公里,县内21公里。由西充复兴经窑场、平桥、高云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为1.634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梅家河: 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,河长32公里西充入境,经大堰、梅家至广法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0.85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来龙井河: 嘉陵江右岸二级支流,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,河长18公里河坝、由大富至王家入西河。多年平均流量0.466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长滩河: 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,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,河长38.5公里,县境内流长20公里。由阆中水观经永定、安坝入嘉陵江。多年平均流量1.536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小回溪: 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,流域面积67.3平方公里,河长14公里,由三清、五灵入江。多年平均流量0.68立方米/秒。


      此外,还有流域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的小溪流34条,分布在县境内。


      据水利部门调查,县境地下水有松散层孔隙水、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种类型。


      松散层孔隙水,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。分布于嘉陵江和西河沿岸各级阶地上,面积约65平方公里,其中全更新统零星分布嘉陵江沿岸,高出河床10米,岩性上部为灰色亚黏土,下部为砂卵砾石层,厚3—18米,地下水富存于砂卵砾石层中,呈重碳酸钙型。1977~1986年挖掘的14眼沉井,井深18米左右,水位埋深5~12米,平均出水量大于200立方米/昼夜,而文家坝单井出水量为1200立方米/昼夜。其次为更新统水水沉积物,主要分布于南隆、永定、安坝,盘龙,碾盘,石河、光华、富利、王家等镇乡的二、三级阶地,西河沿岸有零星分布,高出河床30米,上部为黄色黏土或亚黏土,下部为砂卵砾石岩,地下水蕴藏较好,如南隆镇五里村母猪滩,水位埋深8米,单井出水量为1000立方米/昼夜。


     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,地层为侏罗系蓬镇组。蓬莱镇组上段分布于碾垭——黄金——盘龙——泸溪——中心一线以西,柳树河与永红以东,面积1058.12平方公里。据261眼机井和人工井统计,平均出水量为65.11立方米/昼夜,其中机井出水量为186.5立方米/昼夜,最高出水量为604立方米/昼夜,最低为5立方米/昼夜。蓬莱镇组下段分布在五灵、福德以西地区,面积629.4平方公里。含水层为砂岩层,厚8—25米,水位埋深0.5—5米,据39眼机井和人工井统计,平均出水量65.32立方米/昼夜。最高320立方米/昼夜,最低10立方米/昼夜。


      基岩裂隙水,又分原生构造裂隙水和次生(网状)构造裂隙水。原生构造裂隙水,地层为白垩系下统购城墙岩群组,分布在永红与柳树河以北地区为苍溪组,店垭至西河以北地区为北龙组,面积为517.4平方公里,为中台山半环状构造以北地区,与梓潼接触,含水岩组为砂泥岩互层,间有砾岩透镜体,岩层平缓,倾角2—5度,裂隙不大发育,上部岩组含水量较弱,下部岩组含水量较富,据13眼机井和人工井统计,平均出水量为47.14立方米/昼夜,唯大坪上游村机井出水量1040立方米/昼夜,次生构造裂隙水,地层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。分布在福德以西的五灵、三清境内,面积约34平方公里。含水层多为鲜红色泥岩夹粉砂岩及砂岩透镜体,为南部县地下水贫乏区。据两眼机井统计,每眼平均出水量小于30立方米/昼夜。


      全县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,二者都靠降水补给。南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10690万立方米。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281.9毫米,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1659.3万立方米。全县地下水总储量为14352万立方米。径流量加地下水,扣除重复水4084.88万立方米,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1927.134万立方米。此外,全县还有客水(过境水)240.3亿立方米。除西河修建升钟水库拦蓄年平均径流量约5.18亿立方米外,利用很少。


      水利资源 本县中小型蓄水工程总容积8447万立方米。升钟水库蓄水13.9亿立方米,其中县内年供水5600万立方米。江河提水2866万立方米。


      水能资源 全县一江十三河(包括升钟水库左、右干渠)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7.5万千瓦,实际可开发量为11.64万千瓦。截至1996年底已开发2.53万千瓦。


      土壤 通过代表性田块191块35个土纲分析,全县耕地中,重庆原中性紫色土占80.3%,老冲积黄泥土占11.47%,新冲积砂土占8.03%。肥力为甲等土占20%,乙等土占30%,丙等土30%,丁等土20%。土壤pH值,中性占92.64%,微酸性7.36%。


      全县土壤有4个土类,6个亚类,13个土属,54个土种。


      潮土: 潮土又叫冲积土,只有河流潮土一个亚类,共21742.2亩,占耕地面积的1.45%,分布于嘉陵江、西河、宝马河、菜籽河两岸,共分两个土属,5个土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黄壤: 黄壤只有一个亚类,并只有老冲积黄泥土一个土属,共21671.3亩,占耕地1.97%,分布于嘉陵江、西河沿岸二三级阶地,高出河床25米以上,母质为第四系冰水沉积物发育而成,土层厚至数十米。有5个土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紫色土: 只有石灰性紫色土一个亚类,全县共728573.3亩,占耕地面积的66.26%,是由紫色沙、泥岩风化物产生的土壤,分布很广,有3个土属、19个土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水稻土: 水稻土遍及全县各地。共333324.3亩,分3个亚类,6个土属,25个土种。


     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,按乔木、灌木、草木、蕨类及藤本五类统计,计有①乔木33科,75种;②灌木22科,44种;③草本40科,122种;④蕨类植物10科,14种;⑤藤本植物7科,10种。保城乡在全县植物种类中虽有代表性,但仅限于当地乡土品种,并不包括近年从外地引进的新植物品种。据县林业部门掌握的情况,全县植物科属和品种至少在保城乡两倍以上。上述植物品种不包括农作物。县境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,1840—1925年期间,原始自然植被十分丰富,柏、松、樟、桤、竹以及黄荆、马桑、巴茅等生长繁茂。尽管民国时期,大树被砍伐甚多,但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仍有12.4%。近几十年,人类对植被影响很大,尤以“大跃进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原始森林被破坏最为严重,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5.2%,其中古树、珍树幸存者不到百株。现有植被是在原始植被破坏之后形成的次生植物,多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人工培植的幼林。现全县森林覆盖率41.46%,近年来随着“长防”工程的发展,林业恢复较快,效益较高,除东南部少数乡、村外,大地郁郁葱葱,一派勃勃生机。境内森林植被有五种类型:


      阔叶林   境内阔叶树种有桤木、香樟等多种。除女贞、大叶桉、赤桉、柚、柑、桔、棕榈、黄杞、木樨,香樟、楠木为常绿阔叶树种外,余皆为落叶阔叶树种。这些树经人工培植成林的主要有桤木林和桤木,柏木混交林。其灌木层多黄荆、马桑,草木层多白茅,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地带。其余树种则散生于宅边、路边及河边等处。


      暖性针叶林   暖性针叶林在南部分布最广,面积最大。建群植物主要有柏木、马尾松,20世纪70-80年代经人工培植成林,从纯林到混交。主要有柏木林,柏木、桤木混交林,马尾松林3种。柏木林、柏木桤木混交林的灌木层亦多黄马桑。草木层为白茅、斑茅、黄茅,龙须草等组成。主要分布在西北、东北及东南丘陵之上。马尾松林,结构单一,主要分布在永定、楠木、碑院、柳树等乡镇土质瘠薄、土壤酸性重的土地上。


      竹林   竹林是一种常绿的禾本科植物群落。南部境内竹子很多。组成林的主要是慈竹。它是经人工栽植任其自然发展的半自然林。因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林木,所以大都加以抚育。屋前宅后或住宅附近阴湿沟谷等处均有竹子生长。


      闻叶灌丛   境内常绿阔叶灌丛,主要有柑橘灌丛、大叶茶灌丛,多在浅丘。大都经人工栽培,南隆区最多。大叶茶灌丛多在低山。永定西河两乡均较成片,亦多为人工培植。


草坡 境内原始植被破坏后,植树造林一般从坡脚开始。迄今仍有部分山坡没有栽上树或刚栽上树,这些山坡,以西北部较多。坡上普遍生长白茅、黄茅,丛毛羊胡子等,其中还杂以灌木黄荆、马桑、算盘子、铁仔以及夜交藤、地瓜藤、野葛等藤本植物。 


      动物 1949年以前,县境内森林茂密,百草丛生,各类野生动物栖息其间,至五十年代初期,县境西北部升钟、双峰一带,时有虎、豹、熊、鹿出没。但到六十年代由于乱砍滥伐,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很大变化,林地面积减缩,环境被污染,兼之肆意捕杀及声光干扰等,野生动物失去繁衍的生态条件,因而数量锐减,野兽基本绝迹。70年代末以来,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,各类野生动物又才逐渐多了起来。


      脊椎动物 哺乳类主要有:赤狐、黄鼬、狗獾、山獾、果子狸、草兔、松鼠、水獭、蝙蝠、巢鼠、礼鼠、家鼠等10余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鸟类主要有:白鹭、苍鹭、秃鹳、水鸭、黄鸭、鹰、鹞、雉、竹鸡、鹌鹑、秧鸡,斑鸠、鸽、杜鹃、猫头鹰、翠鸟、燕、啄木鸟、白头翁、黄莺、山喳喳、乌鸦、喜鹊、画眉,八哥、云雀、麻雀等30余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爬行类主要有:龟、鳖,壁虎、蜥蜴、蛇类等。


      两栖类主要有:蟾蜍、青蛙、沼蛙、大鲵等。


      鱼类主要有:鲤、鲫、鲢、鳅、鳝、鲶、江团、白鲟、青波、白鳝、乌棒、翘壳等,加上近年来引进新品种,全县鱼类近百种。


      节肢动物 主要是:螃蟹、蜘蛛、蜈蚣、蜻蜓、螳螂、蝼蛄、蟋蟀、蝉、蟑螂、虾、蚁、蜂、虻、蚊、蝇,蛾、蝶等,加上田间害虫,总数亦在百种以上。


      软体动物 主要是:田螺、钉螺、蜗牛、蚌等,此外还有环节动物蚯蚓、水蛭等。以上均系野生动物,不包括家禽、家畜和家蚕。


      矿产资源  石油、天然气分布在玉台、双佛、万年、老鸦、东坝、窑场等地带,70年代开始钻探,有40多个井位产油产气。目前,县境各地尚在继续钻探中。


盐分布在盘龙、楠木、碑院、建兴、黄金一带乡镇,藏量丰富。本县早在东汉时期,即已凿井取卤煎盐,故在历史上以产盐著称。本世纪40年代,有盐井14000多眼,年产食盐2万多吨。1962年停止食盐生产。近年来,县水电局在上述农村打井提取地下水,含盐4.7度左右,含盐层深120米左右。


境内砂金分布于嘉陵江沿河两岸河道转弯处的一、二级阶地,卵石的下部与基层的顶部,与沙交织在一起,富集程度不等。沿嘉陵江的南隆、盘龙、楠木、石河、王家等十多个乡镇均有蕴藏。


      河砂、卵石是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和粉刷墙壁的重要原料,南部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河沙、卵石的自然资源。嘉陵江流经县境的80公里,西河贯穿本县全境,每涨—次大水,沿河两岸便沉积大量沙石,可谓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据县矿产资源办预测估算,积蓄量约4000万立方米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顶部qrcode底部
关注官方公众号
返回顶部